【www.hitmaxz.com--一年级】
本文是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之一观书有感,文章中包括观书有感原文、译文及练习题,大家快来查阅吧
观书有感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1),天光云影共徘徊(2)。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3)那得清如许(4)?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①一鉴开:好像一面镜子刚刚打开。
②共绯徊:都(在水中)飘游浮动。
③渠:第三人称代词,这里当“它”讲,代池水。
④如许:如此。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观书有感》课后练习题
1、(3分)上面的诗或写 或写 ,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 诗。
2、(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中的理是由塘而 ,见 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3、(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水,山,哲理(理趣)
2 水 水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有感一文就为朋友们提供到此,如果您还有其他需求,请评论下来,我们会尽快为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