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知识总结】高一语文下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


语文知识 2020-07-16 18:04:06 语文知识
[摘要]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新课时的教学思路,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为老师提供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希望在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帮助。高一语文下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在马克思墓

【www.hitmaxz.com--语文知识】

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新课时的教学思路,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为老师提供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希望在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下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3周年,由此引出话题:

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快速阅读本文,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段。

提问(2):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提问(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略)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第二课时[/page]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作业。

1、完成《精编》上有关的练习。

2、预习第四课。课本原文[/page]

【课本原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推荐阅读[/page]

【推荐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作者是恩格斯。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

(学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的举手。

(学生举手)

师:都读完了。同学们用了5分钟。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初步印象吧。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

(只有3个同学举手。)

师:这么少啊!你喜欢,说说吧。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感觉到了马克思的伟大。

师:请不举手的同学说说。你来说。

生:老师,我不明白编教材的人为什么把这样的文章选入语文课本让我们学习,还不如从报纸上随便找一篇新闻报道看得有意思。

师:你是这样的感受!有同感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

师:哦!老师感到有点意外。不过我理解你们:政治色彩浓厚的课文,你们是不太喜欢的。是这样吗?

生:是。

师:你们担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会上成政治课。是吗?

生:是。

师:不用担心。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不会上成政治课。不过你们的态度说明,你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篇课文好在哪里。老师问你们,恩格斯和马克思是亲密战友,对不对?

生:对。

师:列宁说,他们两人的友谊“超过了古代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动人的传说”。马克思去世了,作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写一篇悼词来纪念,可要写的东西太多了,即便写成一本书,也是可能的。但是,恩格斯写了多少字?只有1200字!同学们想一想,写这么短的一篇悼词来总结马克思的一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生:概括能力。

生:表达能力。

师:还有认识、判断和评价能力。那么,请同学们回答,在本文中,恩格斯是如何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一会儿回答。

(学生交流,约5分钟。)

师:停止交流。谁来回答?

生:恩格斯主要讲了马克思两个大贡献: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生:还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谁来?

(一学生举手)

师:好。你喜欢这篇文章,一定能读得很好。

(学生朗诵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挺有感情的。

师:悼词是饱含感情的。你读得的确不错。这篇悼词,主要是总结和评价马克思伟大的贡献。那么,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贡献是什么?在第几段?

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第三段。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三段)

师:你们读了这一段,产生问题了没有?

生:恩格斯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发现这样的“简单事实”有什么伟大的?

师:问得好。不过这不是一个语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谁能回答?从文中找答案。

生:尽管这是一个“简单事实”,但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住了,其他人没有发现。

师:不但没有发现,而且……?

生:而且作了错误的解释。

师:错误?文中怎么说的?

生:作了相反的解释。

师:根据文意,我们似乎可以推出那种相反的解释。谁来推测出来?

(没有学生回答)

师:尝试一下嘛。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什么?

生:搞清楚“简单事实”的含义。

师:正确。含义是什么呢?

生:冒号后面的内容。

师:冒号后面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能否结合你们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加以概括呢?

生:是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啊?

师:同学们说,是不是?(有的学生不敢肯定)还不敢肯定?是的,就是这个原理!这就是“大文科”的学习了,把语文和政治打通了。现在,可以推出那种相反的解释了吧?

生:意识决定物质,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师:对呀!这才算是基本读懂了本段意思。为什么说是“基本读懂”呢?老师为什么不说“彻底读懂”呢?

(学生莫名其妙)

师:“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句话有何作用?

生:比较。

师:语法学上叫作“比况结构”。为什么要在本段开头用一个比况结构呢?

生:突出马克思的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师:正确。这是语文因素,对不对?语法意义嘛。过去,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对冒号后面的长句进行语法分析。今天就免了,你们的语法知识比较贫乏,估计分析不出来。是这样吗?

(学生点头)

师:承认了。过去的高中生语法知识比你们丰富,他们能分析。今天不为难你们。服不服?你来分析我看看。

(学生笑。摇头)

师:谁感兴趣,课下来找我,我给你分析。好,下面再读一遍第三段。

(学生读课文第三段。老师板书:第一个发现:发展规律)

师:接下来,作者如何向下过渡?

生:有了“不仅如此”。

师:衔接得很紧密。这是语文因素。你们写文章会用过渡句吗?会,那很好。写文章就好比是做衣服,要学会穿针引线。过渡句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出了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什么?

生:发现剩余价值。

师:说得对。这个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生:“豁然开朗”了,先前是“在黑暗中摸索”。

师:齐读本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老师板书:第二个发现:剩余价值)

师:接下来,作者怎么写的?请一位同学读。

(一学生读课文)

师:有何感觉?

生:衔接得紧密。

师:对。本段有三个句子。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说得好。这是语文因素吧?

(学生点头)

师:请同学们把关联词语画下来。

(学生画关联词语: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

师:如果把这些关联词语去掉,再读一遍,味道就变了。可见这些关联词语用得多精妙!那么,究竟精妙在哪里呢?

生:层层递进。

师:概括了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是研究领域的广泛,第二个是研究的程度深入。

师:你总结得十分准确。打满分。马克思博学多才。“甚至在数学领域”,谁能讲一讲?数学课代表,请你来讲一讲。

生:我不知道。

师:不知道不要紧,课下找《马克思传》来读一读,你就知道马克思有多么渊博和深刻了。下面齐读一遍第五段。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其他领域)

师:能感觉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为马克思感到骄傲。

师:好。可以说,作者是饱蘸感情来写本文的。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第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休息一会。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原来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是否有了一点转变呢?

(学生点头)

师:有转变就好。允许同学们不喜欢它,但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它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喜欢或不喜欢。往下看。作者又用了过渡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下一句话就不好理解了:“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有没有问题?

生:为什么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

师:你问得好。我正想问同学们。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

(学生读书)

师:为什么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请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好了。谁来回答?

生:我的理解是,本段并没有写马克思的主要贡献,而是阐述马克思最看重的是那些对现实产生影响的科学发现,因为这些科学发现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

师:注意两个“喜悦”,它的程度是不相同的。“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这样写的目的还在于,为阐述马克思本人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上作了铺垫,为顺利过渡到写马克思在实践上的贡献作了铺垫。前面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巨大,并饱蘸感情加以概括。作为读者,我们感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贡献评价这么高,往下该怎么写呢?一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来了个大转变,令读者惊讶不已:这么伟大的贡献还不是主要的。什么是主要的呢?这就是文章的波澜。悼词也有波澜。难道这仅仅是写作技巧吗?

生:不是,好像还与作者的判断、评价能力有关。

师:对。在马克思的葬礼上发表演说,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判断、评价能力。怎样正确地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一生呢?一般人很难准确把握,大概只有恩格斯才有这样深刻的洞察力吧。那么,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呢?请看下一段,并总结出来,请一位同学写到黑板上。

(学生看课文)

师:你来写。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一学生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交流)

师:这位同学写的是:办报、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全面吗?

生:还有,两个“参加”,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实践活动。

师:很好。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具有怎样伟大的意义呢?用书上的话来回答。

生: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师:对。作者如何概括马克思实践斗争的特点?

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师:好。本段中破折号是什么作用?

生:强调吧?

师:是的。接下来,作者用“正因为这样”,引起下文。整篇文章中,这样的过渡句很多,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同学们写议论文,要学习这样的写法,可以使思维缜密。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一学生读课文)

师:你读这一段,有何感受?

生:我觉得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感情很深厚。

师:其他同学有何感受?

生:我认为本段中的比喻很精彩。“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表现出马克思对反对派的诽谤、诅咒和污蔑非常蔑视。‘

生:“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写得好,说明了马克思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人格伟大!

师:说得好。我们又一次体会到恩格斯是饱蘸着感情写这篇悼词的。有问题吗?(学生摇头)没有了?那么,我来问你们。本段中又出现了破折号。与上段中的破折号作用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是解释。

师:对。第六段中也有破折号,起何作用?

生:也是解释吧。

师:也是解释,有什么不同吗?

生:不知道。

师:相当于括号。与括号的不同在于,此处要读出来,括号内的内容不用读出来。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你们没有发现。我再问一个。作者写道:“在整个欧洲和美洲”,第二段中也写道:“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作者为什么只说“欧美”,不说“全世界”呢?(没有学生回答)

师:历史课代表回答。从世界无产阶级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

生:大概当时无产阶级只在欧美才有吧。

师:正确。中国当时没有。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什么时候?

生:五四运动。

师:对。这又是语文和历史的融合。看来“文科综合”应该包括语文。

(学生笑)

师:下面我们齐读最后两段。

(学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想再作一次调查: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还有个别同学未举手)

师:比开始的时候多了。这说明同学们开始认识和理解这篇课文了。那么这篇课文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呢?

学生一: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

学生二:过渡句用得好。

学生三: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学生四:饱含感情,真挚、动人。

师:还有吗?“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学生五:准确的判断力、评价力。

师:对了。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伟大的贡献。哪个是主要的?

生:实践上的贡献。

师:既然实践上的贡献是主要的,那为什么不先写实践上的贡献呢?你们看第二段中有两个“对于”。前一个“对于”指的是革命实践活动,第二个“对于”指的是理论研究。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可为什么具体写的时候,实践放到后面去了呢?

生:放在后面才显得重要。

师:回答固然有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放到后面写,才会出现“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才会使文章具有大的转折。正是这样的大转折,才真正强调了马克思在实践上的贡献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恩格斯这样的正确评论,如何通过文章的写作技巧来加以凸显呢?这样的转折就凸显出来了。恩格斯是文章高手。那几位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有何感想?

生:老师,现在我才开始认识到本文写得好。我喜欢了。

师:好的。好文章不是读一遍就能读懂的。我一直认为,在你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还找不到哪篇文章在逻辑性上可以和本文媲美。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几遍。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题”的第二题。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本册的内容【高一语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同步练习】里面含有很多精彩文章,收藏看看! 

本文来源:http://www.hitmaxz.com/xiaoxue/68327/

相关阅读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新疆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新疆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青海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青海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甘肃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18年甘肃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甘肃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18年甘肃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_2018年西藏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_2018年西藏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辽宁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辽宁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贵州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贵州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黑龙江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黑龙江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易混淆的英语单词]初中最易混淆英语单词有哪些呢? [易混淆的英语单词]初中最易混淆英语单词有哪些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