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知识总结】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语文知识 2020-07-22 22:06:34 语文知识
[摘要]备课不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而是要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课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今天为大家分享故都的秋说课。高一语文下册故

【www.hitmaxz.com--语文知识】

备课不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而是要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课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今天为大家分享故都的秋说课

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

Ⅰ、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分别为《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故都的秋》属于后者。相对于我们以前高中时候学的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但新教材所选篇目皆为白话散文的经典,我们正是要通过这短短几篇经典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做到身临其境,体会作品中所描述的美景,使学生尽量用心感知作者心灵的搏动,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二是揣摩和体会文中精彩的段落,深入品味美妙的语句,形成语感,夯实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并且了解和学习写景状物散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使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声、秋意“皆着我之色彩”,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在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中,深藏的是他人生之秋的感慨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秋的审美旨趣。

Ⅱ、说学情

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幅工笔,那么《故都的秋》就是一篇写意,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第一篇《荷塘月色》一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经对写景状物散文具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初读和片段认知的层面上,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强,对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析还较粗浅,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素养还在形成之中。那么,更富有神韵的《故都的秋》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不同于《荷塘月色》的独特风格,流淌于文本间浓厚的感情以及隽永的意味,不论是写景的独到上,还是个人独特感受的表达上,都能给学生以进一步的示范和启迪。

但遗憾的是,通过早读时候短短几分钟的举手表决式的数据统计,我发现学生对这篇文章不甚喜爱,很茫然。问题的产生一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时代隔阂,二是作者在文章中呈现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

Ⅲ、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结构、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怎样通过景物的选取和描写来写出故都的秋味。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眷恋之情,并探寻作者的心灵密码,解读秋味背后的人生之秋与文化之秋,即生命形态与审美旨趣的追求。

3、探究学习作者散文写作的成功秘诀,学习作者在真情的催动下,观察细致、笔触细腻、选景独到等写作方法。

Ⅳ、说教法

主要采用归纳、设疑讨论、合作探究、朗读移情的方法。教学过程[/page]

Ⅴ、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任务,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二、导入

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名篇佳作与秋有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声、秋色、秋形在不同的地域绝然不同,在不同的人眼中,亦有着不同的风味。

三、感知

1、 美文不厌千遍读,由乐入文,配乐朗读文章,教师范读与学生交叉朗读结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一种情境之中)

2、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的特征是什么?文中有表述吗?(点出第一段的作用)

(清、静、悲凉)

追问:“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别”——与谁比较?

(南国之秋及其特点)

四、品味景与情。

1、如果要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蓝本,让你拍摄一部《故都的秋》的短纪录片,你会

选取那些场景与画面?主要的色调是什么?(归纳、概括,将景物涵盖到画面中去)

(小院静坐赏秋色

槐花落蕊扫秋意

蝉声嘶哑唱秋残

雨后闲人说秋凉

小枣淡黄展秋颜)

追问: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自己魂牵梦萦的是故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那为什么作者却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其着重描写,而是选取故都街头巷尾、寻常巷陌、普通人家、都市闲人等景象呢?(感知作者的独特视角与细腻感触)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其四,名胜风景不易激起读者的共鸣,没有去过的人则无法想象与体会,而这些寻常景象读者在生活中过多过少都见过、体会过,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

其五,故都的秋味,一个地方真正的“味儿”到底在哪里?)

2、 你认为郁达夫最喜爱哪一场景,哪一幅图最为有秋味,为什么?(a.请学生仔细品读画面,可从每一场景所涉及的意象及其修饰词语、侧重特点等方面谈。学生要有所取舍,就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将作者心灵、作品表现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贯通的一种方法。b.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

追问:一个人的喜好,必然与他的性格、经历、审美取向都都有关系,要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了解郁达夫这个作者。

a.文章中哪些地方能让你看到他的性格?(补充其人生经历等)

b.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他的审美取向?(点拨12段在文中的作用:故都之秋的文化渊薮,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旨趣,题目)

总结:人生之秋的“惺惺相惜”与文化之秋的审美倾向,代表了作者所向往的生命形态,所以他才如此挚爱、赞颂故都之秋

五、写法探究

如果说这是一篇成功的让我们领略了故都的秋之秋味的散文,那么它的成功之处在何处?

(预设学生可能说到的答案:

从多方面描写;动静结合;正反对比。

对于所写的东西一定要真实地体验过;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要有纤细的感受力,能写出听觉、视觉、触觉;能寄情于景。

用心感受所喜爱的事物;观察细致入微。

巧妙的构思;恰当的表达;真情实感。

语言平淡而不失韵味;描写景物入木三分。

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注重细节描写。

懂得比较、反衬;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格。”

观察得细致;体验得深刻;热爱得真挚;表达得细腻。)课本原文[/page]

【课本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俯》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推荐阅读[/page]

推荐阅读: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有名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柳永《雨霖铃》、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

有佳句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有人悲秋,有人颂秋。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

二、整体感知

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默读3~11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1、让学生试将故都之秋五种景况的自然风物概括为五幅画面。

明确:可概括为“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五幅画面。

2、提问:这五幅图构成的故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词语来概括)

明确:“清”“静”“悲凉”。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⑴ 根据内容,作“秋花图”,然后让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借鉴例子):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为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头望碧空,俯身拾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

(解说:通过作画,使本已生动的文字更有一种质感,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同时,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⑵ 学生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明确:“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⑶ 让学生在脑中勾画其余四幅图画的形象,体味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举例分析):如“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⑷ 小结:

最能体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在作者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组织学生讨论: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出示投影: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

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泊。

──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

明确:

“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这是一定的道理。”(郁达夫《写作闲谈》)可见,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中去了。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郁达夫“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文章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

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解说: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补充一些关于郁达夫的辅助材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课堂练习[/page]

四、课堂练习

1、通过对文中五幅画面的分析,我们仿佛找到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故都的秋,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参照上面的句式,进行续写。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2、我们说这篇文章采用了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写景是为了抒情,这让我想起了一篇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虽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但却通过九组景物的叠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作者借秋天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同学们可不可以结合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借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写法,仿写一首关于故都的秋的小令?要求:通过景物的描写,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借鉴实例: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五、课文总结

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请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说课是一种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各位老师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http://www.hitmaxz.com/xiaoxue/69472/

相关阅读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新疆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新疆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青海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青海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甘肃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18年甘肃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甘肃成人高考报名官网|2018年甘肃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_2018年西藏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_2018年西藏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辽宁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辽宁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贵州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贵州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黑龙江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成人高考试题2018语文|2018年黑龙江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及界面
  • [易混淆的英语单词]初中最易混淆英语单词有哪些呢? [易混淆的英语单词]初中最易混淆英语单词有哪些呢?
为您推荐